&尊龙凯时旗舰厅nbsp; 编者按:为全面落实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,不断完善家校协同联动育人体系,凝聚家校育人合力,市教育局聚焦家庭教育的难点误区,就“青春期情绪管理”“亲子有效沟通”“远离校园欺凌”以及“与异性正确交往”等话题,以“微课堂”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,旨在帮助每一位父母都能找到爱的正确打开方式。本期邀请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符月梅老师,就“科学应对青少年手机依赖”话题,交流分享,以飨读者。
适度使用 拒绝“沉迷”莫让手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
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 符月梅
当下的青少年自从懂事起,就似乎面对着两个“平行世界”——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。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加之意志力薄弱,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吸引,对手机产生依赖,进而影响学业。不少家长认为, 手机是影响孩子学业的“万恶之源”。
一、什么样的行为叫手机依赖?
一个人长时间沉迷手机不能自拔,沉迷于虚拟世界,与现实世界脱节,从而危害个体生活、工作、学习和心理健康,即为手机依赖。
二、手机依赖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负面影响?
(一)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
一是导致视力下降。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,容易出现眼睛疲劳酸涩、头痛、注意力难以集中、记忆力下降等情况。二是影响脊椎发育。沉迷手机的青少年,长期低头,容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,甚至会改变骨骼的生长,导致颈椎类疾病。三是容易引发其他疾病。过度使用手机,缺乏运动,容易造成身体肥胖或引发其他身体疾病的产生。
(二)给心理发展带来危害
一是产生不良情绪体验。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,就容易疏远现实社会的人和事,会产生孤独、焦虑以及抑郁等消极情绪。二是影响人际交往。沉迷于网络世界,不参加运动或活动,现实中的人际互动减少,退化社交能力,易产生社交退缩倾向,加剧了孤独心理。研究也证明,手机依赖者有更高的社会焦虑和更低的情感表达能力。
(三)给学业带来危害
首先,占据学习时间。学生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娱乐,课后玩、节假日玩,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会在上课时用手机闲聊、玩游戏。这样滥用手机浪费了大量学习时间。其次,影响思维发展。学生在遇到问题时,经常会直接问“度娘”,然后不加思考地直接抄写答案,从而降低了学生分析问题、 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最后,降低学习效率。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,课堂上容易走神,写作业时也会忍不住想着刷视频。与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相比,学习显得枯燥乏味,会导致学习兴趣降低。
三、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心理成因有哪些?
(一)自身因素
一是与学生的意志控制能力相关。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的学生,更易产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。二是与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关。青少年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与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,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和控制,会选择通过手机来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间。
(二)家庭因素
一是父母的教养方式。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,如果父母过度干涉子女的行为,反而会使子女易产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倾向。二是父母的行为示范。父母喜欢玩手机,长期机不离手,失去父母的榜样作用,同时对孩子使用手机疏于管理,这也促使孩子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。
(三)学校和社会因素
一是现实受挫。如果在家庭或学校受到委屈,青少年会选择在虚拟世界寻求他人的认同,获得存在感。二是释放压力。青少年在面临学习压力时,常会选择使用手机上网来释放压力 。三是社交需求。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,为了更好地融入团体,会使用手机获取信息,增加与他人的共同话题。
四、防止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方法有哪些?
对于生活在“两个平行世界”的青少年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们有两套“生存方式”,甚至有两个“社会支持系统”。这也在提醒家长朋友,对孩子的手机管理,并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和手机隔绝开,而是帮助指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,让手机为成长赋能。手机管理的本质,与情感管理、时间管理一样,都是生命管理的一部分,所以对孩子的手机管理要从小开始。家长管孩子手机要早管、慢管、柔性管。同时,孩子出现手机依赖时,还要注意方法与策略。
(一)要让亲子关系和谐
一是家长帮助孩子建构朋友圈,建立社会支持系统。孩子有了绘画圈、歌唱圈、运动圈等社交圈,就不会孤独、抑郁,他的生活中也不会只有手机。二是家长做孩子的忠实听众。家长要学会放下焦虑,放下好奇,不要窥探监视、唠叨啰嗦,争当倾听者,鼓励孩子参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,摆脱对手机的依赖。
(二)要寻找替代活动
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,引导孩子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、陶冶情操的文体、科技、社区服务等活动,比如打扫卫生、整理房间、洗衣服、学做淮扬菜、参加公益活动、进行户外运动、走进自然等,以减少孩子对手机游戏的过度依赖。激励孩子多阅读,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。督促孩子绿色上网,控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。节假日时,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文化馆、体育馆等场所,为孩子提供更多有益的活动项目。
(三)要让孩子学会自律
在手机管理问题上,很多家长是站在道德与权威的制高点,对孩子的手机使用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。事实上,可能越控越糟糕。家长朋友要相信,每个孩子都想好,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内驱力,关键在于家长要能激发出孩子成长的动力,变“要我好”为“我要好”,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。家长要给予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尊重、理解与爱,让孩子感受到精神自由,有心灵呼吸的空间,有昂扬的生命力。其次家长要培养孩子的“内观力”,也就是对自己内在感觉的观察能力。自我管控力得到提升,那么孩子在接触手机的同时,会更多关注自我感受:我是不是在手机上花费过多时间?我是不是可以卸载诱惑我的游戏?我是不是可以忍住不玩手机?由外界的监督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管控,能更好地防止孩子沉迷手机。
(四)要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
要培养孩子管理时间银行的能力。手机管理这件事,是孩子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,待孩子进入中学,就应该学会管理好手机。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,比如设立手机使用时间银行。操作方案如下:一是共同约定每周使用手机总时长。每周孩子可以使用手机多长时间,由家长与孩子共同约定,可以是每周5小时,还可以每天半小时,周末时间长点。二是孩子可以自主选择使用手机的时间段及时长。在总时间范围内,孩子可以自行选择什么时间玩或者每次玩多长时间,并做好记录。三是执行君子协定。如果本周玩手机总时间用光,家长可以按照约定在剩余几天里没收手机。如果本周时间结余,可以自动转存到下周或者兑换孩子想要的奖品。总之,要改变手机管理模式,变家长管理为孩子的自主管理,让孩子成为手机的主人。
当下是信息社会时代,家长不必谈“机”色变。粗暴禁止孩子玩手机的家庭,孩子更容易手机依赖。所以,家长朋友,请您理性看待孩子手机上网话题,请努力寻找手机依赖背后的真实需求,“对症下药”,让手机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推器。
知识小贴士
专家建议,3岁以下的孩子就不用接触手机,不用“屏幕育儿”,而应让孩子去爬、去玩泥巴、去过家家,去用身体接触和感受这个世界,家长扮演着陪护者和玩伴的角色;3-6岁,孩子可以去看动画片、玩互动游戏、学习唱歌跳舞,但是每天时间不超过1小时,剩下的时间应和大人或小伙伴一起玩,此时的家长成了“孩子王”;7-9岁,孩子可以去用手机完成日常任务、在朋友圈互动,此时的家长扮演着“网警”角色,对上网的内容、互动的对象、总体时间进行监控、指导和管理;10-12岁的孩子,可以拥有个人的隐私,家长主动退让,把握大方向,限制总时间,完善上网规则;13-18岁的孩子应该独立自主地进行自我的手机管理和时间管理,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、生活、社交及手机使用,不断地调整和提升自己的手机管理水平,让手机成为自己成长的“助推器”。
技术支持: